近期順豐與菜鳥關于數據共享、信息接口的問題、雙方互掐,連續兩天的撕逼大戰占據國內所有媒體的頭條,并成為熱點話題,引來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和快遞業小伙伴們的站隊表態,也驚動了國家監管層面發聲協調,盡管事情最近已經塵埃落定,但薄膜通作為一個吃瓜群眾,也津津樂道進行圍觀本場現實版商戰大片。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物流配送的迅速發展,網購和快遞已經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快遞業務幾乎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也帶動了快遞包裝產業的快速發展,產能持續擴大。但作為包裝基本材料——薄膜行業,我們更關注快遞行業的本輪互掐是否會影響未來快遞包裝的整合,并從大數據競爭演變為整個供應鏈體系之爭。
2012-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發展情況
年度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快遞業務量(億件) |
56.9 |
91.9 |
139.6 |
206.7 |
312.8 |
金額(億元) |
1055 |
1442 |
2045 |
2770 |
3974 |
眾所周知,快遞行業的競爭除了核心資源——數據信息外,另外幾個重要因素也不能忽略,例如網點倉儲布局、快遞包裝標準等。而包裝行業,各快遞業巨頭基本每年都會對現有供應商資格進行審核,并確定下一年度的采購目標、包裝標準和成本控制目標,盡管目前還沒有哪家快遞業巨頭對其供應商體系提出了排他性要求,但隨著未來快遞行業的競爭加劇,會否對整個供應商體系進行整合,也未可得知。
縱觀快遞企業的供應商規模,以中小型薄膜企業或包裝企業為主,快遞巨頭與供應商比呈現大象與螞蟻體量,當下快遞包裝公司80%的業務依賴快遞巨頭的訂單。
針對這種潛在行業變化,我們也參訪了幾家快遞業供應商,他們總體評價認為,快遞業巨頭之爭主要還是對其核心資源——數據信息的保護,不太可能波及到供應鏈體系改造。特別是從順豐和菜鳥兩大巨頭的體量和格局,應該不會影響話語權不足的包裝企業。
最后,小編沉思:盡管這種排他性供應鏈體系在現有開放合作的時代不太可能出現,但也對過分依賴單一業務體系的薄膜企業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