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底,國內薄膜上市公司陸續發布了2018年度報告,從統計的23家企業數據來看,企業營業收入整體向上發展,業績下滑只有4家。在全球經濟不確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行業能夠取得如此佳績實屬不易。但薄膜行業龍頭——康得新違約和業績下滑對整個行業帶來較大負面影響。
本次統計分析的薄膜相關上市公司業務涵蓋范圍較廣,涉及特種功能薄膜業務,如光學膜、反光膜等涂布類薄膜;傳統薄膜業務,如包裝膜、標簽膜、保護膜;以及其他通信類薄膜業務,如PI薄膜、屏蔽膜等。此外因為南洋科技被航天彩虹借殼,已經脫離薄膜行業,我們統計也進行了剔除。其數據列表如下:
單位:萬人民幣
序號 | 公司 | 股票代碼 | 營業收入 | 同比增減 | 利潤 | 利潤率 |
1 | ST康得新 | 002450 | 915,028.84 | -22.38% | 28,069.73 | 3.07% |
2 | 紫江企業 | 600210 | 900,985.63 | 5.90% | 43,274.22 | 6.29% |
3 | 萬順股份 | 300057 | 416,879.19 | 29.76% | 12,181.82 | 2.92% |
4 | 雙星新材 | 002585 | 385,756.53 | 27.61% | 32,134.84 | 8.33% |
5 | 新綸科技 | 002341 | 321,370.33 | 55.67% | 30,112.31 | 9.37% |
6 | 滄州明珠 | 002108 | 332,509.94 | -5.66% | 29,788.02 | 8.96% |
7 | 佛塑科技 | 000973 | 282,284.17 | 12.38% | 11,613.07 | 4.11% |
8 | 中來股份 | 300393 | 269,183.79 | -16.99% | 12,574.38 | 4.67% |
9 | 永新股份 | 002014 | 233,226.75 | 16.13% | 22,532.44 | 9.66% |
10 | 樂凱膠片 | 600135 | 186,278.56 | 0.62% | 1,473.95 | 0.79% |
11 | 東材科技 | 601208 | 164,454.74 | -5.16% | 3,215.43 | 1.96% |
12 | ST大東南 | 002263 | 146,603.51 | 39.82% | -1167.49 | -0.80% |
13 | 通產麗星 | 002243 | 136,919.70 | 10.89% | 8,210.15 | 6.00% |
14 | 國風塑業 | 000859 | 123,422.63 | 5.21% | 10,210.49 | 8.27% |
15 | 道明光學 | 002632 | 119,735.50 | 48.41% | 20,542.42 | 17.16% |
16 | 蘇大維格 | 300331 | 113,501.40 | 20.22% | 6,202.71 | 5.46% |
17 | 浙江眾成 | 002522 | 104,878.03 | 65.14% | 3,591.60 | 3.42% |
18 | 王子新材 | 002735 | 91169.41 | 52.41% | 4,976.12 | 5.46% |
19 | 激智科技 | 300566 | 90,844.40 | 23.05% | 4,263.07 | 4.69% |
20 | 三利譜 | 002876 | 88,296.04 | 7.99% | 2,769.85 | 3.14% |
21 | 裕興股份 | 300305 | 73,848.14 | 25.06% | 7,621.19 | 10.32% |
22 | 星源材質 | 300568 | 58,348.88 | 11.92% | 22,215.13 | 38.07% |
23 | 丹邦科技 | 002618 | 34,358.66 | 8.33% | 2,541.52 | 7.40% |
薄膜行業營收增長乏力
從統計的23家企業中,營業收入超過50億人民幣的企業只有2家,與2017年數量相同,營業收入10億至50億的企業包括15家,占統計企業的65%,因此國內絕大部分薄膜相關上市公司都集中在該范圍內。而其中營業收入增長較快的2家企業,道明光學和王子新材,主要通過收購其他企業,并合并財務報表快速增長;而浙江眾成的熱塑性彈性體的投產,為公司業績快速增長進行了支撐。
膜企利潤率偏低,特種行業盈利增強
相比2017年,2018年中國薄膜上市公司的整體利潤率比較低,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只有3家,分別為星源材質的38.07%,道明光學的17.16%和裕興股份的10.32%。其他行業的利潤整體偏低。其中星源材質的業務主要為鋰電池隔膜產業,迎合了通訊電子、電動汽車等產業的快速發展;道明光學和裕興股份都是新型特種薄膜領域應用。
而在膜企中,唯一利潤為負的為大東南,本年度利潤虧損1千多萬。其轉型業務亟待穩定。
跨界企業增多,但薄膜業務占比不高
除了上述薄膜相關產業外,也有一些多元化經營的上市公司陸續進入薄膜領域,例如新疆天業,主要從事農業薄膜的生產,但農膜業務占主營業務比重大約10%左右;另外,隨著5G通訊和電子產品發展,時代新材在最近幾年從事聚酰亞胺薄膜的研發和生產,但薄膜銷售占整體營業收入的比例不足5%。我們這里就不重點展開論述。
綜上數據顯示,盡管薄膜與我們人類聯系越來越緊密,上市公司作為行業內規模較大,技術較為先進企業,但從上面相關營收數據來看,不管在營業收入、企業利潤等方面增長較為緩慢。特別是隨著業務體量的增長,企業對現金流、新技術、新業務都面臨較大的壓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業務增長點和業務轉型等方面都較為乏力,確實需要給予我們更多關注。薄膜通對相關數據的匯總和整理,也希望對行業內從業者經營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