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肚子里塞滿了塑料垃圾的泰晤士河螃蟹到為我們餐桌“代鹽”的微塑料顆粒等新聞事件,并在一些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組織的推動下,塑料污染成為了全球性威脅,并相續推出一些法律法規予以限制和規范塑料制品使用等。一些品牌和商家陸續推出了“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裝”,“可持續紙制包裝”等替代品。誠然,塑料污染確實是當前世界面臨環保問題的最主要問題,然而這些努力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塑料污染危機呢?
塑料污染解決方案的三大誤區:
用紙制品替代塑料包裝將會導致大量森林被砍伐,隨之而來的是造紙行業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用一次性的紙制品替代一次性塑料包裝看起來簡單易行。然而,若仍然依賴一次性包裝,大規模地用紙替代塑料將導致全球森林面臨大規模砍伐的災難。
此外,紙制品替代塑料制品,聽起來很美好,現實卻很骨干,塑料制品不管在性能、生產和大規模生產上,都是紙制品無法比擬的。某些國際連鎖餐飲品牌由紙吸管代替塑料吸管引起的消費吐槽層出不窮。
全新生物塑料制品在土壤中放置6個月,在土壤中放置12個月,在土壤中放置24個月,在海水中放置24個月之后生物塑料制品的狀態,可見生物塑料在自然環境中無法降解。
2017年德國邁洛伊特大學400天的試驗,把各種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工業化堆肥實現可降解,擺在海水和淡水里面,最后PLA只有約0.5%質量損失。
另一個趨勢是轉向“生物塑料”(指代以生物基質為原材料,或可生物降解或可堆肥的塑料,甚至可以包括生物基和石化基為混合原材料的塑料)。
大部分市場上推出的各種“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其實只可以在工業化堆肥條件才可能在6個月實現降解過程。什么是工業化的堆肥條件?溫度通常在50-60攝氏度,一般土壤并不能夠達到。此外需要一定的濕度,一定的菌群,還有一定的耗氧量等才能達到工業化堆肥條件。這些條件并不是任何的自然環境中都能達到的。在缺乏配套回收系統和堆肥設施的時候,這些可堆肥塑料若進入環境,與傳統的一次性塑料所帶來的環境危害并無太大差異。
即使很多塑料包裝帶有回收標志,并不代表真的會被回收。自50年代塑料生產開始,全球生產的78億噸塑料中,超過90%沒有被回收,尤其是小包裝塑料制品很難實現系統性回收。全球的塑料回收系統并不完善,無法跟上這個星球每天所產生的大量塑料廢物的數量。
此外,大多數塑料的“回收”其實應該被稱作“降級回收”,拿塑料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來舉例,這些舊容器沒有被制成新容器,而是重新處理之后變成質量更差、價值更低、無法重新再回收的產品。
總言之,源頭減塑,創造可重復使用新浪潮才是解決塑料污染的硬道理,因此聯合國環境署的一份報告也對可降解塑料存在的問題,得出以下結論:
生物可降解塑料對減輕海洋垃圾污染不會起顯著作用。